PG电子
PG电子技巧法润边疆铸忠诚第十二批援疆干部综述
天山脚下,伊犁河畔,一场跨越千里的守望相助,奏响了新一轮的援疆赞歌。2024年6月,江苏法院第十二批7名援疆干部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援疆征程。他们为民尽责,日夜守护公平正义,他们勇挑重担,急难险重冲锋在前,他们勤勉奉献,多方汇聚智慧力量,坚持将“输血与造血并重,当前与长远结合”,为伊犁州两级法院高质高效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进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为疆留什么?”这是第十二批援疆干部一直思考的问题。江苏省兴化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张艳带着这个问题来到新疆伊犁州昭苏县,任昭苏县人民法副院长。初到时,虽然内心有些忐忑,但是她很快就暗下决心,“我要拿出‘缺氧不缺精神’的劲头,一定要干好!”
昭苏县行政区域广,山区面积大,农牧民居住偏远分散,如何将江苏的先进工作理念与当地的社情、民情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司法质效?这是张艳面临的第一道考验。
为了尽快熟悉环境,张艳主动申请前往昭苏县人民法院喀夏加尔人民法庭、察汗乌苏人民法庭驻庭办案、开展业务指导,大力推行就地立案、就地审案、就地执行、就地调解、就地开展司法服务“五个就地”办案方式,组织开展车载法庭、毡房法庭等便民巡回审判,不到两个月就承办了各类案件50余件。
在一次下村办案期间,张艳不慎摔倒,导致脚踝骨折,打着石膏的她,顾不上休息,将所有的工作都带回住所,确保各项工作不断档,承办的案件均在审限内结案。
“张艳院长特别敬业,非常能吃苦,调解工作也很有技巧,经常和我们交流办案经验,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昭苏县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助理马玲说道。
为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现两地法院资源共享,她将江苏省兴化市人民法院“张艳法官工作室”成功经验带到昭苏县昭苏镇白石峰社区,组建“1+1+N”的办案团队,即“1名法官+1名速裁法官+N名书记员、网格员”,实行每周定点办案工作模式,与派出所、司法所、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优化诉调对接,开展纠纷多元化解、指导调解、法治宣传等司法服务,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赞誉。
“‘张艳法官工作室’设立在我们社区综治中心,能够充分发挥法院职能作用,做好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指导,各部门联动,为辖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有力推动了矛盾纠纷的就地化解。”白石峰社区主任热黑玛说。
“等我回江苏后,我依然是‘张艳法官工作室’成员,继续通过电话等方式对工作室法官开展帮助指导,也可以视频参与调解。将来退休后,我还想回到‘张艳法官工作室’,再续援疆缘。”张艳动情地说道。
同样面临考验的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法院援疆干部、伊宁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应良华也迅速完成角色转变,马不停蹄地辗转于各庭室、各基层法庭,了解情况、梳理问题。他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少数民族谚语、案件相关信息、工作思路和计划。他主动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制定金融类案件法官庭审指南和民事再审审查听证指南,指导金融法庭规范民间借贷等类案审理,引入江苏法院速裁工作先进团队模式,建立“优秀员额法官+优秀法官助理+优秀书记员+金牌调解员”速裁团队,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23支速裁团队审结民商事案件占全部民商事案件的65.92%,有力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和综合性治理。
“当好新疆人,做好新疆事,这段援疆经历必将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勋章。”应良华说。
千里奔赴践使命,拼搏实干见初心。第十二批援疆干部立足边疆实际,把解决当前困难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着眼缺漏和短板,深入查找援助法院在政治建设、审判执行、服务保障等方面问题,将援疆工作各项部署转化为实际举措,带来“江苏思维”“江苏经验”,帮助法院干警转理念、扩思路、提质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拓展智力援疆的广度和深度,为法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当接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召唤时,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法院援疆干部李瑞华没有任何迟疑,“能为法治新疆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我感到无上光荣。”临行前,他对同事们说道。
初到尼勒克县,干燥的气候给李瑞华来了个“下马威”——嘴唇干裂、鼻腔出血成为常态。更让他不适应的,是这里地广人稀的特殊环境。尼勒克县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但人口不足20万人,许多被执行人居住在偏远的牧区山区,车辆无法到达,只能骑马或步行前往。
李瑞华很快调整了工作思路,将“坐堂办案”转变为“上门服务”,牵头制定完善执行流程管理制度,对执行案件各环节进行全流程跟踪和监督,让更多偏远地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援疆不是简单的岗位调动,而是要把自己真正融入这片土地和这里的群众。”李瑞华深知,只有理解当地民俗文化,才能让司法工作线月的一个清晨,李瑞华和两名执行干警前往乌拉斯台镇执行一起标的仅5000元的借贷纠纷,被执行人别某多次承诺还款却始终未履行,而申请执行人家里突发变故,急需用钱。
车辆行驶两小时后,因别某住在冬牧场,前方已无公路,三人只得冒着严寒骑马前进。没有骑马经验的他,小心翼翼地在颠簸陡峭的山路上行进了三个多小时,才抵达冬牧场。见到快冻僵的执行法官,别某既惊讶又愧疚,“我以为这么远你们不会来。”
李瑞华没有急于谈案子,而是先盘腿坐在毡房里,倾听别某讲述近况,去年冬天被狼吃掉了十几只羊,儿子又生了场大病……
之后,李瑞华站在当事双方的角度,耐心地边讲法理和情理,边组织双方协商,最终达成以5只羊抵债的和解方案,一场“马背执行”案得到了圆满解决,双方当事人都感动地向李瑞华表示感谢,并亲切的称他为新疆“儿子娃娃”。
“既然来了,一定要干实事、有所为。”援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在审判席上,在调解现场,在执行路上,在群众家中……第十二批援疆干部用脚步丈量着边疆的广袤,用热血融化了雪域的寒冰,他们用无私大爱践行着“如我在诉”的工作理念,将新思路、新经验、新做法融入伊犁法治热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每一起纠纷,积极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在推动发展、司法为民、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群众的笑脸正是对他们最高的褒奖。
“徐州中院骨干法官现场指导,学习他们的办案思维,真是让我茅塞顿开,拓宽了工作思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种培训方式太好了!”奎屯市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委、四级高级法官李莉听完讲解后,深受启发。
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援疆干部、奎屯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超为突破执破融合案件办理的瓶颈,邀请徐州中院执破一体骨干团队与审判专家前往奎屯市人民法院帮带指导3次,对精准识别破产案件中的可执行财产,优化资产处置流程以实现价值最大化,等每个环节进行深入剖析指导,有力提升了干警的业务水平。
应良华组织开展“宁法半月谈”两地视频连线帮助指导,实现观念互通、业务互学、经验互鉴、难点互研,“隔空”深度交流探讨,深受伊宁市人民法院广官的热捧。
一年来,第十二批援疆干部始终将“输血”和“造血”相结合,通过召开听诊会、座谈会、示范庭审、阅核指导、点对点帮助指导、“线上+线下”培训、法律沙龙、选派干警赴江苏跟案锻炼等方式,做实做细理念输出、经验共享和人才帮带,不断增强队伍的内生动力,扎实推动人才援疆、智力援疆取得丰硕成果。
“张院长非常认真负责,整体工作把控能力很强,给我们出思路、找依据、教办法,在行政审判管辖、行政审判白皮书、府院联动、司法精品培育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方案,平时对我们业务上点、经验上教,提升了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新疆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伊犁州分院行政庭庭长李霞由衷地赞叹道。
为充分发挥援疆人才优势,伊犁州分院打造司法精品工作专班,多方式、多领域、多层次开展司法精品培育。江苏高院援疆干部、伊犁州分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张松波选拔40名审判骨干组成伊犁州直法院调研人才库,制定管理办法、形成工作机制,开创了全疆法院先例,为全面提升法院司法产品培优能力奠定人才基础。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援疆干部、伊宁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孙宁璞,王超撰写了多篇优秀司法产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援疆干部、霍尔果斯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庄业富参与撰写的重大调研课题《中国(新疆)自贸试验区霍尔果斯片区法律服务保障初探》通过验收并被自治区高院通报表扬,张松波领衔课题组撰写《司法裁判中党内法规的援引偏差及其纾解路径》,被评为全国法院第36届学术讨论会二等奖,刷新了伊犁法院参加全国性讨论会的最好成绩,指导编报的行政案例被推报至最高人民法院,实现伊犁法院选报备选指导性案例工作零突破。(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张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