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
PG电子技巧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其中有经济过热,需求拉动引起的通货膨胀,如1982-1985年和1992-1996年的经济扩张;也有内需不足导致的通货紧缩,如1987-1991年和1997-2001年的经济紧缩。由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中国经历了反通胀的考验,又经历了反通缩的实践。从2003年至2007年的5年中,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0.0%、10.1%、10.4%、11.1%和11.4%,5年年均经济增长10.6%,年度之间的波幅在1个百分点左右,总的运行特征是经济增长高位小波动,即经济增长率很高,波动幅度较小与计划经济时期的1953-1977年和改革开放时期的1978-2002年相比较,经济增长既没有形成大起,也没有导致大落,可以说是历史上经济运行平稳的一个区间。①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国际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
简言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体经济中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之间增长比例的失衡;虚拟经济中资产价格大幅涨跌;收入分配中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和居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比例失调,就是我们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遇到世界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时,容易导致国内经济的不稳定。
顾海兵教授等认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限于外部冲击所可能带来的国内经济运行风险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才使得本国经济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缺乏抵抗的能力。但是,对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应更侧重于对国外因素与传导的分析。”⑤这种理论强调外部冲击引起国内经济风险,是理论的价值所在。但经济体内部肌理和多项指标体系是否健康合理,既是经济稳定和经济安全的前提,又是发生外部冲击的对象和结果。我们与顾海兵教授的分析与强调不同的是,更注重国内经济肌体自身各种经济比例、指标的均衡与协调。因为经济肌体自身各种经济比例、指标的非均衡地运行时,肌体本身就是脆弱的,蕴藏着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外部冲击只是将这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演化成了经济危机。
进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潜伏的经济风险表现为:第一,受国际经济增长趋势的制约,当国际经济增长普遍降温、放缓或者萧条,主要进口产品或者出口产品受国际消费需求减少的影响,导致停产或产品积压;第二,受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经济走势的制约,主要经济体国家面临经济放缓或者衰退,这些国家调整货币政策,包括利率、汇率时,我们就要被动的调整经济政策或调控方式和方法,避免国际资本套利冲击国内经济;第三,还要受国际重要事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突发公共性事件等的影响。国际上的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过传递机制,影响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物价、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就会产生企业开工不足、甚至破产和工人失业的风险。另一方面,进出口推动尤其是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产生了两个最重要的直接后果,一个是形成了庞大的外汇储备,即政府持有大规模的外汇资源存量,产生了如何防范风险和有效投资利用问题;一个是人民银行购汇吐出大量基础货币,造成流动性扩张,产生了如何对冲流动性、控制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通过外商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交往。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承诺基本上对外全面开放。2006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除了资本账户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两道金融防堤大坝外,金融业已经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经营已在中国不分业务和地域限制。同时,我们又尝试境内合格的机构投资者(QDII),涉足境外投资。中国经济已经不是一个内江内湖的经济,而是已经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
但这种持续多年的高位小波动增长,2007年以来发生了变化,经济运行中表现出新的特点2007年经济高速增长,但已经面临严峻的通货膨胀,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比例失调,外贸顺差过大,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过多的流动性涌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导致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资产价格急剧膨胀。但到2008年第三季度,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放缓,出口额明显下降,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价格持续性下跌,市场流动性不足。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七条30款措施,部署了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②从2008年后半年主要经济指标观察,中国经济增长进入调整期。
融入经济全球化,我们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因为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的锤炼和洗礼。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也是逐步实行开放政策,一步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中。面临和应对世界经济引发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我们没有完善的规则和实践的经验。
实体经济中宏观经济均衡条件,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理论基础,均衡等式是:消费投资进口=消费储蓄出口,这个均衡等式即要求总量相对均衡,也要求结构相对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中,国内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主要是消费不足,储蓄过高。假定GDP增长率不变和增长方式不变,要使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相对均衡,一方面,过高的储蓄要转化为投资,形成了高投资,另一方面,国内消化不了的产品要通过出口消化,形成了国外需求。均衡等式就变成:消费投资=消费储蓄净出口(出口—进口),净出口正值就是外贸顺差,从而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均衡。但这个均衡是,居民在收入中提高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防性储蓄,实质上是抑制了消费需求,通过国外需求达到的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当消费率不断下降以致储蓄率超过投资率时,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国内需求相对不足,只能通过出口和顺差来消化,顺差的大量增加,又会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多,从而进一步刺激投资,形成不断偏离均衡状态的恶性循环。见图2所示。
关于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问题,学术界有着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但并未达成共识。重视讨论和研究不确定性和风险问题,目的是为了经济稳定和经济安全。
奈特于1921年分析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关系时认为,如果一个经济行为者所面临的随机性能用具体数值概率来表述,那么,就可以说这种状况涉及风险。该经济行为者对不同的可能事件不能(或没有)指定具体的概率值,就说这种情况涉及不确定性。③奈特对风险和不确定性关系的判断,关键是看存在的事实状况,是否能够通过计量,用概率单位来表示。在奈特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风险模型,比较精确地确定风险指标,使得风险理论分析向着计量化和模型化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市场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来源本身的不确定性,存在着风险计量理论与客观实际脱离的现象。因此,赫什莱佛和赖利指出:“奈特认为风险是指个人根据对事实的客观分类有能力计算出概率的情形。不确定性是指不可能客观分类的情形。我们不同意奈特的划分,这种划分已经证明是不会有结果的,就我们的目的而言,风险和不确定指的是同一件事。我们认为能否进行客观分类不是关键之所在。”④
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我们经济增长率的高低,经济发展的快慢,经济规模的大小,重要的金融制度包括汇率改革、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和一些经济衡量指标,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市场的重要因素。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的增长或衰退、经济政策或者货币政策的变化,如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到爆发金融危机,直接冲击中国经济的运行和稳定,直接影响中国宏观调控的方法和力度。
但是,金融危机对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的影响,后果是完全不同的。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如果世界发生金融危机,一是可能延缓了经济增长速度,只是进口或者出口企业产品受到影响;二是宏观调控具有主动性、可控性和可预见性;三是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相对较小,不改变财富在本国不同所有者之间分配的性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世界发生金融危机,一是直接冲击宏观经济,冲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于经济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宏观调控比较被动,政策受主要经济体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三是本国外汇储备和购买的外国主要货币形式的资产,因汇率变化导致外币形式的资产贬值,性质上是财富在不同国家的国民之间进行分配。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教训尤为深刻。见图1所示。
【内容提要】经济风险是指经济需求或者经济供给的因素产生的对经济增长和运行的不确定性影响。本文从三个视角分析了中国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收入分配中潜伏的经济风险,认为只有经济肌体内部各项指标比例相对均衡,才能缓解和抵御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从一国经济衰退影响到世界经济增长下滑。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如何认识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后出现的新特征?第二,如何理解中国经济风险与缓解金融危机冲击?第三,如何协调短期政策与长期制度建设保障中国经济稳定?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首先把握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有这样三个特点:其一,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但体制还很不完善;其二,中国已经是一个加入世贸组织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家,但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经验不足;其三,中国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人口基数大,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宏观调控方法、法律制度设计和驾驭经济发展能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如果从经济风险的角度看,投资推动与进出口推动的增长模式,都潜伏着经济风险。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潜伏的经济风险表现为:第一,投资推动在当前制造经济过热,容易引起通货膨胀,遗留给未来的是生产过剩;第二,投资推动加剧了资源的过度使用、开采和浪费,使本来就稀缺的资源、能源供给紧张,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第三,投资推动形成了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后,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模式,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难以把握,容易产生经济波动。因此,高投资一旦遇到主要原材料涨价或者经济下滑,导致企业难以消化成本,或者企业转嫁成本提高价格市场受阻,或者遇到宏观调控资金链断裂,就会产生企业开工不足、甚至破产和工人失业,潜伏的经济风险演变成实际的经济风险。
我们论述的实体经济,是以要素市场、商品市场中的价格信号能够传递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短缺或者过剩的信息,而且价格能够调节市场逐步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在经济均衡状态时,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我们论述的虚拟经济,主要是指以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为载体,通过价格预期机制,价格决定于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价格上涨时人们获利,但价格上涨容易产生泡沫,泡沫过大,价格急剧下降时,市场预期破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如果虚拟经济膨胀过度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就成为酝酿经济风险的主要因素。
我们认为,经济风险主要是指经济供给或者经济需求的因素产生的对经济增长、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赫什莱佛和赖利的基本观点,风险与不确定性指的是同一件事。经济稳定是指经济供给因素、经济需求因素和主要经济指标相对均衡,这既有总量相对均衡,也有结构相对均衡,而结构相对均衡更为重要;经济安全是指防范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制度保障、操作措施和应对能力。只有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保障经济安全。因此,我们重点将经济风险和经济稳定界定在相关影响的经济供给因素或者经济需求因素,强调经济体本身内部肌理健康以及各项经济指标均衡。在这样的界定下,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视角,分析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收入分配中已经存在的、或者潜伏的经济风险,探讨经济稳定的相关因素和保障经济稳定的相关政策、法律和监管制度。⑥



2025-10-27
浏览次数:
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