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
PG电子APP如何为新型工业化浇灌金融“活水”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使命。工业往往被视为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所在。因此,加大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和服务,既是金融业的重大担当和任务,也是金融业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加强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能力建设,从金融服务重点、金融工具协同、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要求,切中关键问题和症结,将促进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相关行业、企业在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提升金融服务新型工业化效能。
从服务重点看,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金融服务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没有强大、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根据《意见》,下一步既要优化传统制造业金融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要支持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要为受外部影响较大的企业实现平稳经营提供金融解决方案,助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意见》提出,加强各类金融工具的联动配合。从直接融资看,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应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和再融资制度,提高制造业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IPO和再融资审核效率,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的能力。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在科创板、北交所,创业板、新三板以及区域性股权市场等上市挂牌,扩大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规模,拓宽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从间接融资看,要进一步提高中长期信贷、信用贷款和首贷比重。先进制造业企业对资金需求的特点之一是贷款需求量大、用款周期长。因此,要创新中长期信贷产品,优化制造业企业债务期限结构。要破除对抵押担保的迷信,依托商标、专利等授信依据,开发更多信用贷款产品,满足中小制造业企业需求。要以落实《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为契机,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动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之间协同合作。同时,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构建“政府+保险+企业”合作模式,创新新型工业化需求的保险产品。
在加强金融与产业政策协同方面,《意见》主要亮点有:一是在协同机制设计方面,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提出要建立产业与金融风险联合研判和预警机制;二是在资金支持体系方面进行创新,比如对关键技术攻关提供“长线资金”支持,设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推广“创新积分制”等;三是在重点产业支持方面,实施差异化策略,比如对十大新兴产业和六大未来产业进行分类支持;四是在跨境金融服务方面,扩大出口信用保险、优化跨境资金池业务等,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
《意见》在破解企业融资难点和痛点等方面,也有新的探索与创新。比如探索用“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替代传统担保,即从看企业规模、财报、抵押物和担保措施,转向依赖交易信用和资产信用;探索供应链“脱核”融资模式,不再仅仅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而是转向依据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自身的交易记录、履约表现、物流信息、资金流水等多维度数据,通过金融科技手段进行综合信用评估。当然,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机制,比如细化“创新积分制”的评估标准,建立全国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市场。
下一阶段,应加快构建产业数字金融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与金融系统数据互通,提高金融服务新型工业化的质效;积极发展产业并购基金,支持龙头企业收购、整合产业链,实现优胜劣汰,减少内卷式竞争。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健全资源配置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综合服务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金融支持,尤其是要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方面的融资需求,提高对具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强的科创型企业的服务力度。对于落后产能特别是“两高一剩”行业,要坚决退出,将有效的金融资源用在刀刃上。在长期资金引导方面,建议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设计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耐心资本”。
在此基础上,以落实《意见》为契机,积极推动金融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实现“四化协同”(即资金供给多元化、风险管理精细化、服务场景生态化、政策引导精准化),从而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耦合,实现“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加快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